識藥性的書,寒熱溫涼藥性出自哪本書

2023-05-26 08:12:03 字數 5641 閱讀 9586

本草備要》,古代中醫藥學著作。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本書可 視為臨床藥物手冊,亦為醫學門徑書。才蔽識淺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見識淺陋。臣才蔽識淺,非集譽於鄉曲;榮降寵臻,乃假翼於皇極。

1 想認識全部草藥及作用買什麼書?

現在中國中醫協會,出版了一套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全書以介紹中草藥的名稱,俗名,藥性,產地,加工製作,服用劑量,全書分上中下三本,是有史以來最完善的中草藥叢書。

2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描寫醫藥的書籍?

《月王藥診》(亦澤《醫法月王論》)、藏本草》、《圖鑑》、《吾三卷香》、《金汁甘露寶瓶札記》、《壽世保元》、《黔囊》、《重慶堂隨筆》

本草備要》、《本草二經》、《本草問答》、《本草從新》、《本草綱目拾遺》、《藥性考》、《本草再新》、《柑園小識》、《四川通志》、《本草圖說》、《綱目拾遺》、、文房肆考》、《本草正義》……

有很多很多,寫了些一般人不太見的上來,樓上的幾本是經典。

3 寒熱溫涼藥性出自哪本書

神農本草經。

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esrc="https:

com/f636afc379310a556e3de065a54543a982261001"/>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中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

更可貴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祖先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藥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大黃可以瀉火,常山可以治療瘧疾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4 中國古代的醫書有哪些?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臺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

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藥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藥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餘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整合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近代醫學名著 《古今圖書整合》……

5 中藥入門書籍

你好,中藥入門書籍你可以直接在購書網比如噹噹上搜《中藥學》這本書,裡面內容挺全很實。

專用屬,平時可以看看《本草綱目》《神農本草》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認知中藥的好書,在學習重要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多看看《中醫基礎理論》畢竟中醫基礎很重要,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更好地領悟古人說的話和治病方法,還有《中醫診斷學》是很基礎的,包括經典書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都對你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加油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謝謝。

5.1 中藥入門書籍

中醫的自學抄。

入門,我認為分2步走bai:

一,蒙學階du段:啟蒙是此階zhi

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dao,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二,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學醫開始要先背誦後理解,多試驗。我也是中醫愛好者,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進步。

5.2 中藥入門書籍

看看你是喜歡中醫的還是單純的中藥研究應用,或者是關於營養學的藥膳?

恩,,《本草綱目》《黃帝內經》是最基礎的,你先看看,

5.3 中藥入門書籍

神農本草必須學,本草綱目內容太繁雜,不適合入門。中醫基礎理論也一定要看看,否則性味歸經你一概不通。

6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書籍是哪本,該書籍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應該是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中藥的種類,臨床症狀的表現,中藥的功效,每種中藥的使用方法,藥品包含的成分,都是有記載的。

6.1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書籍是哪本,該書籍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神農本草經。寫了每一味藥的採集時間,藥性,產地。寫了一些配方,對藥物進行了大概的區分。

6.2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書籍是哪本,該書籍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本經》對每味藥所記載的內容,有性味、主治、異名及生長環境。

7 我國著名的本草學著作有哪些

一、綜合類本草著作:指全面闡述本草學更方面內容與成就的專著。有秦漢時期集體創作的《神農本草經》,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註》,唐朝政府頒佈的《新修本草》,宋朝唐慎微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明朝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清朝趙學敏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以及現代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中醫藥專家編纂的《中華本草》等。

二、註釋《神農本草經》類本草著作:有漢魏之際的補註本《名醫別錄》、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元代徐彥純撰《本草發揮》、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清代張志聰撰《本草崇原》、葉天士撰《本草經解》、徐大椿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陳修園撰《神農本草經讀》等。

三、專題類本草著作:是指著重闡述某一類中藥學問題的著作。主要有南朝劉宋時期雷斆創作的《雷公炮製論》,元代王好古所著《湯業本草》,元代李東垣著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明代蘭茂著的《滇南本草》,以及明代萬曆時繆希雍的《炮製大法》等。

四、食物類本草著作:是指專門記述食物類中藥的營養作用、治療作用、飲食宜忌等內容的本草著作。有如《千金要方》和《醫心方》中的“食治篇”。

重要的食物類本草著作主要有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姚可成的《食物本草》、清代柴裔的《食鑑本草》和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

7.1 我國著名的本草學著作有哪些

我國著名的本草學著作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雷公炮灸論》、《顱滷經》、《新修本草》、《太平聖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草綱目》等。

主要著作: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針灸甲乙經》 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鋮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部分的精華,予以整理重編。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至萬曆六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8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先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中藥學》,然後再學《中醫診斷學》,最後才是中醫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循序漸進,沒有捷徑。

8.1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在我看來很好辦,拿一本《傷寒雜病。

論》每天看,沒時間時一天看一兩個條文也回行,覺得厭煩了,找答一個注本看,看看名家是怎麼理解的,有歷代無數的注家,你拿來對比看,讓他們成為你的朋友。當自已有個頭疼腦熱時,自己按方買藥煮吃,親自感覺一下吃藥後的情況,八年十年之後,你比你想象的還厲害。

8.2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中醫基礎理論》這本書一定要看,而且要反覆讀。這本書能更好的幫助你理解,中醫的主要思想。瞭解陰陽五行、瞭解經絡。等等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8.3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我還是覺得四小經典最實在。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頻湖脈訣、藥性賦,足以。

8.4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黃帝內經》,更深入的瞭解中醫治病理論,指導思想。理解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能分析出病情、病因。為後期的治療做一個好的開始。

8.5 如何自學醫學常識,推薦哪些書籍?

先看bai羅大倫的《神醫是這樣看病的du》(現在zhi叫《中醫祖傳的。

dao那點兒東西》),然後內。

看黃元御的《四聖心容源》,再看唐容川的《本草問答》,然後《皇帝內經》,《傷寒論》,各種藥物方劑書…《神醫》可以培養興趣,瞭解中醫思維,《四聖》可以很形象的瞭解陰陽形成及五行變化,進一步理解中醫看病治病的原理,方便理解《內經》、《傷寒》,《本草》可以讓你理解中藥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作用,如何信手辨別中藥藥性,各種藥物方劑書讓你懂得藥物配伍及臨症規律。

9 參考內容:

1、飽經世變 指經歷了許多人世變故。黃芪甘溫固表陽,陰火肌熱自汗當,炙壯脾胃補中良。藥性賦》,原書未著撰人,據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原為中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該書重點討論藥物來源和鑑別,藥性討論雖非每藥必有,但所論藥性邏輯說理性很強,對後世本草圖譜繪製、識藥、用藥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然而許多人說,讀了《藥性賦》很久,最後卻覺得無用,認為其臨床效果並沒有書中描述的那麼明顯。這主要是部分人對《藥性賦》的認識不夠透徹,曲解了其中道理而致。藥性賦》,原書未著撰人,據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原為中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

10 一句話解答:

1、1《黃帝內經》 2《傷寒論》 3《金貴要略》

2、《藥性歌括四百味》、《藥性賦》、《中醫入門三字經》。

3、想買中醫協會出版的3本書,多少錢?去哪裡買?

螞蟻藥性歸經 螞蟻的藥理藥性有哪些

性味歸經 鹹 酸,平。性味歸經 性味 螞蟻味鹹 酸,性平。歸經 歸肝經,腎經。功效主治 功效 中藥螞蟻有補腎益精,通經活絡,解毒消腫。蟻味鹹 酸 性平,歸肝 腎經,可入藥,入藥部分為蟻科動物絲光褐林蟻和擬黑多翅蟻等各種無毒螞蟻的一類。1 螞蟻的藥理藥性有哪些?藥理藥性 1 藥理藥性螞蟻味鹹性平,蟻卵...

偉哥的藥效能持續多久,偉哥藥效能維持多久

萬艾可藥效持續約4到8小時。萬艾可的藥效研究表明了可以持續4小時,但是通常在前2小時會發揮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後面的2小時的作用效果是比較弱的,和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有關係。偉哥藥效的持續時間,需要根據藥物的型別 劑量進行綜合判斷。1 偉哥藥效能維持多久 一般來說,偉哥也叫做枸櫞酸西地那非,它的主要...

偉哥藥效能持續幾天 偉哥藥效能維持多久

萬艾可藥效持續約4到8小時。偉哥能堅持多久 偉哥也叫枸櫞酸西地那非片,主要用於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藥效通常可持續4小時。如果是短效偉哥,一般持續時間為四個小時到八個小時,如果是長效偉哥,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天左右。1 偉哥藥效能維持多久 一般來說,偉哥也叫做枸櫞酸西地那非,它的主要作用持續時間可以達到...

解讀中藥藥性最全的書,推薦中草藥書籍有哪些

藥性賦 為中藥啟蒙書。將248種常用中藥分為寒 熱 溫 平四大類,用賦的形式,生動優美地呈現出來,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對藥性的概括,準確而實用。琴鶴堂易學說 藥性歌括四百味 為明代醫家龔廷賢所撰,在醫藥界流傳頗廣,影響很大,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的中醫啟蒙讀物。1 想認識全部草藥及作用買什麼書?現在中...

螞蟻的藥性與歸經本草 螞蟻的藥理藥性有哪些

性味 螞蟻味鹹 酸,性平。歸經 歸肝經,腎經。功效主治 功效 中藥螞蟻有補腎益精,通經活絡,解毒消腫。螞蟻丸具有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祛風散寒,強壯筋骨的功效作用。螞蟻丸一般還可以令胸腺細胞增生 皮質區淋巴細胞增多 提高巨噬細胞和T細胞的活性,從而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延緩衰老。1 螞蟻的藥理藥性有哪些?...

耐藥性會消失嗎,細菌耐藥效能消失嗎

耐藥菌是不會自己主動消失的。耐藥菌的產生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濫用抗生素,因為但凡懷疑有細菌感染的疾病,都可能用到抗生素。適度使用抗生素,如大腸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1 細菌耐藥效能消失嗎 細菌的耐藥性是指細菌的遺傳物質中存在抗藥基因,所以只要抗藥基因沒發生突變等變異使細菌失去抗藥性,...

螞蟻對螞蟻藥有抗藥性 螞蟻產生抗藥性了怎麼辦

顆粒小適合螞蟻搬運,擔心在地下受潮,可以倒在紙板上,將紙板放在地下。人類很多疾病是由於感染致病細菌引起的,為了治療感染,醫生會使用一種抗生素來殺死病菌。隨著時間的推移,病菌可以學會保護自己,並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1 為什麼螞蟻殺不完 很正常啊。首先,螞蟻繁殖速度是指數增長,加上陸地上有享不盡的食物,...

螞蟻痛風丸,螞蟻的藥理藥性有哪些

螞蟻通痺丸成份為 螞蟻 白朮 紅參 透骨草 桂枝 附子 薏苡仁 澤瀉 蜈蚣 烏梢蛇。近年來一些藥理實驗證明,蟻利康痛風丸成分中的螞蟻或螞蟻製劑是安全的。枸杞螞蟻追風是由鄭州萬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出品,精選了源自藥食同宗的螞蟻 蝮蛇 肉桂 木瓜 葛根 惹苡仁 白芷 枸杞子等多種名貴天然中藥材。1 螞...

陰宅書哪本最好,平陽陰宅風水看哪本古籍書名

水龍經 專論水龍各種形態以及吉凶取捨,詳細論述了陰陽二宅認水立局的各種方法,在諸多風水著作中,堪稱一絕,是研究水龍風水的必讀之本。中國陽宅風水第一書 宅經 亦稱 黃帝宅經 相傳黃帝所作。1 求風水的權威書籍,要非常非常準的,請了解的給推薦一下 看書保證你學不會,古人的書也不能盡信。現代跟古代的建築和...

杏仁的藥性與功效 杏仁的功效和作用

護髮養髮 因為杏仁中富含維生素E和維生素D 鈣 鎂等,可以補充頭髮所需養分,去頭屑 防脫髮,讓頭髮健康 強韌 有光澤。杏仁是我們在臨床上經常使有的一種止咳平喘類的中藥,它的藥性苦,微溫,有小毒,歸於肺 大腸兩經。1 杏仁的功效和作用 杏仁,其實還是有一個清熱解毒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吃太多,不容易消化...